【點題】
老子告誡股民,買賣股票時,不要跟毫利計較,不要在乎一點點的差價。
【原文】
善行,無轍跡〔1〕;
善言,無瑕謫〔2〕;
善數,不用籌策〔3〕;
善閉,無關鍵而不可開;
善結,無繩約〔4〕而不可解。
是以,
圣人常善救人,
故無棄人;
常善救物,
故無棄物。
是謂襲〔5〕明。
故,
善人者不善人之師,
不善人者善人之資〔6〕。
不貴其師,
不受其資,
雖智大迷。
是謂要妙。
【譯文】
善于行走,不留痕跡;
善于言談,沒有瑕疵;
善于計算,不用籌策;
善于關閉,不用梢栓,卻使人不能開;
善于捆綁,不用繩索,卻使人不能解。
因此,
“圣人”總是善于用人,
所以沒有根本無用之人;
又總是善于用物,
所以沒有根本無用之物。
這叫做保持深藏聰明。
所以,
善人可以是惡人的老師,
惡人也可以是善人的借鑒,
不尊重他的老師,
不珍惜他的借鑒,
雖自以為明智,其實是大糊涂,
這真是精要的奧妙。
〔1〕"轍跡",車輪輾過的痕跡。
〔2〕"瑕謫",缺陷,毛病。
〔3〕“籌策”,古代計算所用竹制的籌碼,類似于今夭珠算的作用。
〔4〕“繩約”用繩捆起來。
〔5〕“襲”,覆蓋,掩藏不露。
〔6〕“資”,借鑒。老子認為善人固然可以作惡人的老師,而惡人也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。惡人不是不可轉變的。
【股經破譯】
股市中善于買賣的,不一定非要用什么價位買賣;善于計算的,不必跟毫利計較。善于清倉的不一定非要怎么操作也可以完成。善于建倉的,也不必非在某價位上,就可牢牢地建倉。
所以,掌握炒股之道的人善于救己,所以不會被股市拋棄;善于及時清倉和建倉,所以股票不會被套牢。這就叫買賣時的明智。
所以,這種不計較毫利的明智,是值得大家學習的;如果不明智地計較毫利,就是別人的反面借鑒。這些人自以為聰明,可以多賺一點點,其實是大糊涂。這的確是個精要深奧的道理。
【闡釋與分析】
股市投資者在委托買賣時,總想著買進便宜一點,哪怕一分兩分也好;賣出時高一點,哪怕一分兩分也好。這樣看起來可以使自已多贏利一點,但計較一兩個喊價單位,往往會喪失很多買進賣出的機會。
投資者總是喜歡在委托中以“進價”的方式操作,即委托買入價格低于現時最低賣出價;委托賣出價高于現時最高買入價格。這種操作方式,如是如愿以償,當然是好事,但很多投資者都有這樣的經歷:為了買低一點點,而沒有成交,結果股價迅速拉升;為賣出高一點點,沒有成交,結果股價迅速下跌。這都是因計較一點點差價,而喪失了買賣機會的原因。
投資者在操作過程中,會因為計較一點點毫利,而出現心理方面的變化。行情是瞬息萬變的,如投資者在委托買入時,委托價格比現時最低賣出低一點,但行情有可能逐級盤高,這時投資者可能會想,再等一等,股價會下來的,但越等股價越高,投資者畏高而不敢追漲,很可能喪失了一只追進漲升股票的機會。與此相反的情況,投資者在委托賣出時,委托價格比現時最高買入高一點,但行情有可能逐步走低,這時投資者會想,等一等,股價或許會反彈的,可股價卻越走越低,投資者越不舍得賣出,結果喪失了出逃機會,也可能被套。
因此,投資者在買賣之前,首先一定要樹立買賣的理念:這只股票我是否一定要買到!或,這個股票我是否一定要賣出。如果這種信念樹立后,投資者就不必計較一點得失,因為這一點毫利與你所判斷的趨勢相比,實在是九牛一毛。如果堅決買進,就可以敲進,即買入委托一個高于現時最低賣出的價位;如果堅決賣出,就可以委托一個低于現時最高買入的價格。這樣很快就會成交了。投資者計較一兩個喊價,通常是買賣信念不堅決造成的,如認為可買可不買,可賣可不賣,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。
成交后,即使股價又跌下了自己的買入成交價,或股價漲過了自己的賣出成交價,也不能后侮。因為這不是自己買入價高了一點,或賣出價低了一點造成的。你的目的已經達到,剩下只是判斷自已的決策是否符合趨勢、而不是斤斤計較一點點的得失。
股票投資要逢高賣出,逢低買入,這是眾人皆知的常識。每一個投資者都希望這樣。
但股諺也有一句“最高不賣、最低不買”,就不是人人能懂的了。這句話是股民在多年的股市實戰中總結出來的。所謂“吃利吃八分”,“把魚頭魚尾留給別人”,就體現這樣的道理。這是炒股高手的至理名言,但大多數投資者總想計較一點點差價,結果錯失良機。
炒股高手并不是真的不想買到最低價,賣到最高價,而是最低價、最高價都難以把握。炒股高手即是如此,更何況新入市的投資者。因此,買賣股票切忌計較一點毫利,而喪失了寶貴的機會。
股市里常有這樣的現象,越是老股民越能感到股市的風險性,行情的變化無常;而越是新股民越是不怕,所謂“初生牛犢不怕虎”,越是新股民越是喜歡計較一點得失,而老股民常能做到適時了結,盡管失去了一點毫利,但成交迅速,獲得了安全,回避了風險。
因此,那種自以為肯定可以多得一點毫利的投資者,將面臨更大的風險,投資者不應因小失大,得不償失。在決策后,應果斷地不計小利而完成操作,才是明智之舉。
|